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与内涵式发展,7月22日至28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10名思政课教师,远赴十三朝古都洛阳,依托洛阳理工学院的优质平台,开展了一场为期一周的高质量、深层次暑期实践研修。
本次研修以“理论学习与实践探源相结合、历史观照与时代解读相贯通”为核心思路,旨在引导教师们在行走中探寻中华文明之根脉,在历史中汲取思想之伟力,从而将鲜活的实践认知与深厚的理论思考熔于一炉,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提供更为坚实的学理支撑和教学资源。
研修的首要议程是筑牢信仰根基。研修团通过专题报告,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们走进习仲勋在洛耐纪念馆和焦裕禄事迹展览馆,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深切感悟老一辈革命家“永葆初心、勇担使命”的坚定信念与人民情怀。在中共洛阳组博物馆和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大家重温了党在河洛大地的早期革命史,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内涵有了更为具象和深刻的理解。此次研修还特别安排了对刘少奇旧居的瞻仰,并结合河南仰韶酒业的党建文化展馆,开展了一场生动的党性党风党纪主题教育,使教师们在精神的洗礼中进一步强化了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深刻理解和阐释“第二个结合”,是本次研修的重中之重。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教师们提供了绝佳的学术场域。在被誉为“最早的中国”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教师们追溯华夏文明的源头,探寻国家形态的初始样貌,为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统一性、创新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找到了坚实的史实依据。从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以史为鉴”的兴衰启示,到洛阳博物馆中琳琅满目的文化瑰宝,再到仰韶文化博物馆中远古先民的智慧结晶,教师们完成了一次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系统性回溯。尤其是在白马寺中,大家围绕“追随总书记足迹,感受宗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成果”的主题,深入探讨了文化交融与宗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现实意义。这一系列实践,不仅极大增强了教师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更为其在课堂上讲深、讲透、讲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学理底蕴。
思政课必须与现实紧密结合。研修团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深入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洛轴)和龙门实验室,实地调研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与智能化蜕变。教师们亲眼见证了传统制造业如何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这为教师们讲解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了来自生产一线的鲜活案例。通过观察和交流,教师们深刻体会到,理论创新必须植根于实践沃土,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其解释现实、引领时代的能力。
研修的最后,一场深入的“交流研讨会”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教师们围绕“如何将研修成果有效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此次洛阳之行,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溯源、一次生动的党性淬炼、更是一次丰富的学术滋养。大家表示,必将以此次研修为新起点,把古都洛阳的红色基因、青年文脉与时代新貌带回课堂,将所学所思所悟深度融入教学科研,以更宏大的历史视野、更深邃的理论思考和更坚定的文化自信,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吕嘉琳
一审、一校:沈忱
二审、二校:吴旭冉
三审、三校:刘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