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9月25日上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在心理中心会议室召开第二次教研会议。会议由教研室主任林美香主持,贺靖鑫、乐露珍、张瀚文等全体专兼职教师参加,围绕“绪论部分”和“第一章适应与心理适应”说课研讨。
兼职老师贺靖鑫老师进行了“绪论部分”说课。课程以“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为核心,强调心理健康在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的广义与狭义界定、心理问题的层级分类(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并结合国内权威调查数据,帮助学生认知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遍挑战。最后,贺老师梳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八项标准(如智力正常、自我认识恰当、情绪健康、人际和谐、适应力强等),提出通过案例分析、心理游戏与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既能掌握理论框架,又能进行自我诊断与反思,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在第一章“适应与心理适应”的说课中,兼职教师乐露珍老师从“人为何要适应环境”引入,指出大学生入学后需面临学习、生活、人际、情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适应力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与学业发展。课程将重点阐释适应的含义(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过程)、心理适应的层次(生理、认知、情绪、人际、价值观等)、以及良好与不良心理适应的典型表现。在教学设计上,乐老师提出结合“三件好事”写作法和量表测量法,引导学生在体验、记录与自评中理解心理适应机制,提升自我调节与积极应对能力。同时,她强调要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的心理调适方法,如认知重构、情绪调节、社会支持的利用,并通过OBE理念融入课堂,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检验和应用所学。该章节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认识适应的重要性,更是培养他们自我调适与积极应对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在研讨环节,林美香老师、彭莉老师等对课程设计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如以OBE理念统筹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增进学生的课堂体验感。本次教研会议有效促进了课程设计目标的明确、章节教学的打磨以及“三三四”教学方案的落地路径探讨。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育人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乐露珍
一审、一校:林美香
二审、二校:吴旭冉
三审、三校:刘建中